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我校领导接受《易境昌平》记者采访

更新时间:2009-12-18 00:00浏览次数:

  2008年,北京应用技术大学创建了北京应大信息产业研究院,成为民办教育领域中独具特色的研究机构,为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铺就了一条高速公路。学校治学严谨,特色鲜明,始终把“培养总体素质好,综合能力强,应用型职业性的科技人才和管理干部”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正式开启了新的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为方法的职业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成为中国实训教育的真正领航者。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北京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现状,《易境昌平》记者于2009年7月走进这所大学,采访了学校的张丽副校长。

  记者:2008年在全国民办校评选中,北京应用技术大学获得了“中国实训教育领航者”的唯一殊荣。据我所知,全国职业教育都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实训教育。为什么唯有应大获得了这一称号呢?
  张丽:这可能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是及时转型。北京应用技术大学2004年实行校企合作后,遇到的第一个危机就是国家取消了民办高校学历文凭考试的权利。这时许多的民办高校面对危机一筹莫展。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如果民办高校仅仅是做自考助学,路会越走越窄,如果只是做社会培训,又与高等教育机构不相符合。而此时的北京应用技术大学及时转型,把办学重点由原来的学历文凭教育转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率先提出了“实训教育”,这至少在民办高校当中是最早的。
  其次是实训做实。这应该是更重要的一点。北京应用技术大学没有把“实训”二字仅仅当做招生的宣传口号。你看,现在许多职业教育机构,无论国办还是民办,哪家不把“实训教育,保障就业”挂在嘴边?而北京应用技术大学不仅说了,而且认真的做了。我们用4年的时间,即2004年到2008年,调研用人需求,设置课程计划,强化素质培养,改革课堂教学,建立就业网络,发展基地学校。我们的努力得到社会的好评,家长的认可,上级领导的重视。特别是那些亲身受益于实训教育的学生,应大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开拓了他门今后发展的空间。即便我们没有得到这个称号,他们也会给母校一个同样的赞美!
  第三是丰富内涵。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当时温总理宣布“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同时号召“地方政府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我们后来看到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各地职业教育,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将这些资金纷纷用于建立实训场地,购置实训设备,引入实训人才。应大是民办教育机构,得不到政府一分钱的资助,但这不影响应大人执著的探索自己的实训教育之路。我们研究发现仅凭学校自身搞所谓的“实训教育”,是缺乏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论证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不少专注于加工业制造业技术人员培养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刚上岗就失业或难以就业,实训基地大部闲置或就此荒废。

  现在的北京应用技术大学,它的实训体系已经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完全模型,是可以经受住任何考验的“实训教育”。

  记者:大家对北京应用技术大学“产学研一体化实训教育体系”非常感兴趣,觉得这个理念确实代表了教育的一种进步,请您具体的谈一谈。
  张丽:好的!传统意义上的产学研,分属不同的领域,各自独立,互不关联,但在北京应用技术大学,它们是一个共同的整体。
  北京应用技术大学1986年创校(学),2004年实现校企合作(产),2008年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院(研)。到现在已经完全实现了产学研三位一体化的整合。产学研三方同一法人,同一团队,同一理念,同一体系,同一愿景。“产”是学生带薪学习的基地,又是高薪就业的入口。“产”同时还负责提供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标准。“研”将其提炼为行业标准,同时据此研发教材。“学”使用研究院提供的教材和课程设置实施专门化人才培养,为“产”输送人才。产学研三者紧密结合,形成闭环,构成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与人才输出的链条。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实训”。
  当然,我们的“产”并不是局限于学校现在的举办者。在2008年一年之中,我们就引进了大唐高鸿、Transcom、联想集团、合众思壮等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合作办学,今后我们还会不断的牵手其他企业,为学生开拓更多的就业领域。
  在“学”的领域里,我校现有9个学院,同时计划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发展10家分院或实训基地。将我们的实训理念推广出去,带动当地的发展和就业。
  在“研“这个领域,我们将研究院分为4个中心,即:信息产业标准化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出版中心和培训中心。目前,我们的信息产业标准化研发中心就正在参与国家发改委关于我国的《呼叫中心(现代服务业)能力建设管理规范》这一全新的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

  记者:听您一讲,的确耳目一新!现在有两个问题,还需要和您探讨一下,既然应大有这么大的一个框架,那么,将来的规模一定不小。第一个问题是凭借这么大的规模,应大未来的盈利应该是相当可观的,是不是还会投入再扩大,不断的壮大规模?第二、应大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是相当高的,怎么解决好这个问题呢?
  张丽: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分头来回答你。
  第一,关于规模与盈利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框架目前还是个蓝图式的战略构想,当然应大人对实现这个构想是有信心的。我们基础工作目前也在根据这个框架一步一步的稳健开展。我们追求的是模型,并非规模。领航者有时可能是一艘巨轮,更多的时候则是一叶轻舟。我们追求的不是高楼大厦,万人大学。因为民办教育机构设立的原则是办学质量好,规模适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这也正是我们追求的。
  其次,办学好自然会有盈利,但是我们始终奉行着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我们无论盈利多少,都会将其三分之一用于公益事业。2007年,我们与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共同发起了“爱心助学阳光工程教育计划”,计划用8年时间为连续5届,每届50名来自农业部重点扶贫地区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提供全额免费助学和北京

就业的服务。今年将是第三届学生入学了。除此之外,我们在2008年还专门为四川灾区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失去经济来源、失去升学机会的50名优秀高中毕业生组建了“爱心班“,提供同样的帮助;2009年春季,我们又为南方(包括四川什坊市)受经济危机影响失业返乡的农村知识青年组建起“雨露班”,不仅全额免费,还提供给每人每月360元的生活费。这些公益性的奉献应大人会始终坚持做下去的。
  第二、关于人才需求,那是毫无疑问的。
  随着应大事业的发展,我们的人才需求不仅数量大,而且层次高。我们已经开始在昌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兴建北京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园区,这一地点就选在了回龙观西大街刚刚由北郊农场建立起来的龙观置业大厦。我们将与北郊农场和昌平区政府共同携手,把我们的科技园区打造成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输出于一体的高科技平台。
  但是,应大历来有这样一种用人之道,那就是“不懂、不熟、不负责任者不能做”。他首先要接受理解我们的实训教育理念,能够在这个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其次要懂、熟和负责任;还要做到能绩对应。这就是北京应用技术大学选人用人的标准。
  我们盈利所得如果说用于再投入,恐怕更多的是对人才的投入。

  记者:今天跟您的一番谈话,使我们对应大的了解又深入了一步,但好像还有许多没有聊到的话题。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采访您或学校其他领导,同时也祝愿北京应用技术大学在实训教育的探索之路上收获丰收的成果!
  张丽:谢谢!我们一起努力为昌平区辉煌的明天贡献力量!

分享到:

相关文章: